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行业分析
红色记忆 太平镇 红色文化 四渡赤水 古镇  本页提供央视广告各行业客户行业分析以及央视广告行业自身动向。行业分析是企业制定央视广告计划,投放央视广告的重要一步,认清自身在行业中得位置,才能有更好的突破!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泸州:探寻郎酒文化 挖掘红色记忆

央视广告行业分析-泸州:探寻郎酒文化 挖掘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太平镇 红色文化 四渡赤水 古镇

   

  昨日,参加“红色古蔺、郎酒奢香”集中采访活动的10余家中央、省市级媒体的记者来到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和太平镇,采访团一行在探寻二郎镇、太平镇红色文化的同时,还就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二郎镇、太平镇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感到惊叹。

  车盛寅老人为孩子们讲述四渡赤水红军在太平镇的历史

  二郎镇:将红军长征精神融入名酒名镇建设中

  在古蔺县二郎镇,采访团一行来到郎酒天宝洞、两河口生产基地以及二郎镇拆迁安置小区等地,在天宝洞中探寻郎酒酒文化,在镇上向当地老人了解红军长征历史。

  据了解,郎酒集团规划用5至8年时间,总投资100亿元,建设中国国际名酒小镇,打造“中国波尔多”,最终形成一个世界级的酱香酒谷;今年10月23日,年产1.3万吨酱酒的两河口生产基地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中国酱香酒谷正一步步崛起。

  作为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二郎镇今天的发展与当地浓郁深厚的红色文化、长征精神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二郎镇居民朱德强今年57岁,作为郎酒厂的一名退休员工,朱德强见证了郎酒从山区的一个小作坊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白酒行业品牌前三甲;而作为一名二郎镇人,他对二郎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现今,朱德强的儿子、儿媳也在郎酒厂工作。他说:“郎酒的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里买车、买房,而这些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二郎古镇留下的红色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红军长征“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也激励着郎酒集团不断前进,让美酒河畔的二郎古镇焕发新的活力,郎酒名酒名镇的建设为二郎古镇的未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二郎镇党委书记欧鹏介绍,古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名酒名镇的建设。目前,名酒名镇前期各项目推进迅速,县委、县政府将红军长征精神融入到名酒名镇建设当中,在发展酒业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餐饮、运输、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城一体,多产联动”模式发展,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太平镇:红色旅游产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

  太平镇内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中第二次和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的渡口之一,太平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位于太平镇长征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昨日下午,在参观完太平渡渡口之后,采访团记者们沿着太平古镇小巷,探寻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时留下的红色记忆,对太平镇红色旅游产业兴趣盎然。

  车盛寅是一名87岁的老人,作为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亲眼见证者,他常常会坐在家门前的空地上为太平小学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红军在太平镇的故事。车盛寅说:“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年红军来到太平镇时,他们公平买卖,从来不拿人民的一钱一物。我今天把这些故事将给孩子们听,是希望他们能够将红军的长征精神发扬下去。”现今,车盛寅老人依然还住在当初的那幢小楼,守护着红军在太平的红色记忆。太平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潘潘说:“听了车爷爷讲述的故事,我觉得当年红军们非常辛苦、非常伟大,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太平镇依托太平渡渡口、太平古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等旅游景点,将红色旅游产业作为全镇重点产业。目前,太平古镇修复工作、太平渡渡口沿江栈道修建等工程都在有序进行。据太平镇副镇长罗黎介绍,2011年,前往太平镇红色旅游景点旅游参观的游客达二三十万人,为当地带来收入近400万元。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副总编薛萍说:“通过当地政府的介绍,感觉"红色地标展新颜"真的是让我们看到了新的面貌,红色老区的老百姓生活确实比较幸福,让我们觉得这里的前景非常美好。”

  记者 许世智

责编: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