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行业分析
蜀王杜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礼 酒文化 剑南春  本页提供央视广告各行业客户行业分析以及央视广告行业自身动向。行业分析是企业制定央视广告计划,投放央视广告的重要一步,认清自身在行业中得位置,才能有更好的突破!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蜀王杜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礼 酒文化 剑南春

  

  地理环境篇

  绵竹,孕育剑南春的母体。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北接龙门山脉,南连成都平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青藏高原之阳向东南平原盆地逐渐倾斜,平均海拔高度从4405米下降至504米,独特的山川河流形成了绵竹西北高山环抱、东南两水夹流的地形。古绵水(今绵远河,为沱江之源)发源于绵竹西北紫岩山(今九顶山),出汉旺群山,分为数股,冲积形成了成都平原北端的扇形冲积面绵竹平坝区。

  围绕九顶山形成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内东面群山环列,峰丛连绵,雄伟俊俏;又有陡峭幽深的高山峡谷、蔚为壮观的高山杜鹃、娇柔妩媚的高山海子、广袤宽阔的高山草甸;溪泉随山势逐级跌荡,形成众多大小、高低不同的瀑布、滩流、海子等,浓荫滴翠,飞泉流瀑,群峰叠嶂,高山天作。

  绵竹的高山、平原,一方面形成了绵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另一方面,更为剑南春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衍、剑南春美酒的发酵、储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韵。

  一、绵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为剑南春酒的酿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绵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53.2mm,年日照时数1011-1178小时,一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不太热、冬季也不冷,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在此气候条件下盛产的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农作物为剑南春酒的酿造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从现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分析,因为山水和气候的优势,绵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其土壤中的有机质高,微酸性土壤占68.07%,正好满足了泥窖窖池建筑的要求,这样的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生产、繁衍,同时对于酒的自然成熟适宜的气候、土壤与自然环境为剑南春酒的酿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绵竹水资源丰富,清泉众多,地下水质优良,是剑南春美酒酿造的关键条件。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以及绵竹和三星堆(绵竹和广汉同属三星文化区系,古并称绵雒之地)出土的大量酒器可以证实:早在战国时期,蜀国已开始酿酒,酒文化已经很发达。然而,以三星堆文化为特征的绵雒之地地域广袤,为何名酒独出绵竹?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在1987年得到揭晓:关键在于水。

  在200-300万年前的冰川时代,现在的绵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被冰川覆盖,圣洁无暇。在冰川时代末期,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冰川漂砾,因背靠青藏高原,厚达3公里以上的青藏大冰盖向东漂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地质变化。200多万年过去了,那时候的圣洁冰川被深深埋藏在几百万年前的地层下,形成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绝并且富含丰富矿泉水的冰川时代地层,当九顶山顶洁净的冰雪经过层层渗透,到达距今236万年的冰川时代地层时,每一滴水都历经16年天然渗透,汇聚成一条主水脉,并埋藏于绵竹大地深处。

  剑南春酿酒用水正是来自于绵竹西北部的珍稀的Q1fgl取水层。这里的地下矿泉水不受任何外来细菌和地表水的影响,得以安静从容地和源于几百万年前冰川时代古老岩层、沙砾进行矿物质的交换,并最终被矿化,形成品质卓绝的天然弱碱性矿泉水。它们每一滴都至少历经16年天然渗透及矿化,富含钙、锶、钠、钾等多种天然矿物精华和微量元素,堪称世界顶级矿泉水。生命之水,赋予酒的灵性。绵竹人早在唐代就已明了冰川水的价值,并作为酿制美酒之用,更赢得了皇室御酒的钦封。《绵竹县志》有载:"惟城西一脉(冰川)泉水可酿此酒(剑南春),别处则否。"

  1987年4月,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福海等19位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绵竹现场考察检测后作出鉴定:绵竹地下水及玉妃矿泉低钠含锶无杂质,富含硅、锶等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属少见的未受污染的优质饮用水,可以作为多种饮料及名酒的水基(摘自《对四川省绵竹县玉妃矿泉水技术咨询鉴定意见书》)。同时,玉妃泉被中国地质矿产部列为中国名泉。

  一瓶瓶的传世美酒剑南春就在这无出其右的"圣水"中孕育而生,上苍在山水间为剑南春烙上独特的痕迹。

  三、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绵竹自古以来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平和,这是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绵雒作为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扇形地带,河流密布,水利发达。《华阳国志·蜀志》中形容绵竹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曾作为蜀王杜宇的池泽地区,堪称蜀中翘楚。之后,李冰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更使这里成为天府之国中的"膏腴浸沃"之地。汉朝刘焉任益州刺史时,一度将州府迁至绵竹,使绵竹成为当时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阳国志·蜀志》称: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这充分

  证明绵竹自古以来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绵竹的先民在富足安定的生活环境下,用智慧创造出了酿酒技艺和丰富的酒文化并且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四、绵竹的民风民俗浸透了酒味。酒,几乎渗入到绵竹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去了,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文化环境。

  绵竹是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为蜀山氏地,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富饶的物产促进了绵竹酿酒技艺的发展,同时也孕育了绵竹人好客、善饮的待客方式,崇尚民间艺术、酒礼、酒仪、酒德之风;绵竹历来有酒能治病的传说;绵竹的美酒还催生了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这些共同形成了绵竹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责编: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