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揭晓,89岁的马来西亚著名华人企业家、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这位拥有“亚洲糖王”、“酒店大王”等多项美誉的马来西亚首富,虽然并非如李嘉诚(李嘉诚新闻,李嘉诚说吧)一般家喻户晓,但是提起国贸和香格里拉,却恐怕无人不知。虽然拥有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和粮油等多种产业构成的庞大商业帝国,郭鹤年本人却像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者,公开发布的照片很少,语录更只有寥寥几句。数十年来,他公开接受过的采访只有两次。极度低调的作风,为郭鹤年和他的商业帝国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隐者多劳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1947年,郭鹤年以3万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戏馆街租下的一座三层老店,成立了力克务公司,经营商务、船务经纪、杂货业等。1949年,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创立,排行第三、年仅25岁的郭鹤年出任总经理。此后,郭鹤年又成立了马来西亚糖厂。
20世纪50年代末,郭鹤年孤注一掷将郭氏家族全部资金投入到炼糖业。到上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80%的糖业市场,并通过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将业务扩展到印尼。鼎盛时期,郭鹤年控制了国际市场上每年食糖贸易总量的1/10。1976年,郭鹤年发动了一场倒置收购行动,将玻璃市种植(即PPB集团,被誉为“郭鹤年在马来西亚商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变为郭氏的商业舰队,马来西亚糖厂成为玻璃市种植的子公司。
随后,郭鹤年利用在糖业所积累的资本,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之势多元化发展,分散投资种植业、银行业、地产业、航运业、保险业、酒店业等领域。时至今日,郭鹤年的商业王国不但横跨整个亚洲,而且扩展到巴黎、圣地亚哥、温哥华、智利等地。公开资料显示,以郭鹤年为首的郭氏家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对丰益国际、马国际船务(3816.KU)、南华早报集团(SCMP,)、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拥有控股权或投资。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郭鹤年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郭鹤年成为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
隐者多思
与他在商业界风生水起的作风迥然不同的是,郭鹤年这几十年来一直异常低调,即便是控股《南华早报》后,他仍然对任何访问都一概拒绝,想多了解一点他私人及家庭的事情绝非易事。因为说得很少,他的深谋远虑,往往在整个布局完成以后才能让人恍然大悟。
郭鹤年商业基地的转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出生地马来西亚发家后,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将商业基地转移到新加坡;70年代中期,郭鹤年又开始以香港为基地巩固自己的商业帝国;从80年代起,他的投资重点又转向了中国内地。北京香格里拉、国贸等等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郭鹤年的杰作。在当时,敢于在中国内地投入数十亿资本的外籍商人寥若晨星。
郭鹤年从小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吸收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他一生以诚心对待合伙人和下属员工,“要照顾别人的利益”是他的口头禅。他每年年底都给员工相当好的花红,对表现好的员工更给予特别的奖励。他的管理哲学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伙伴之一,通过把公司的股份卖给员工,使他们成为公司的一部分,产生认同感和积极性。很多人认为,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事实上,郭鹤年极少谈起他的所谓成功秘诀。多思,寡言,是郭鹤年最能区别于其他富豪的特征。但在“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这位年近90的老者,用他一生的经历和经验,给年轻人提了四个建议:
“一个,将来无论做什么事业,要抓住机会,不要东想西想,找到好的项目,要抓紧,推动力要大;第二,必须有耐心,路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难,但是不要很容易的克服掉,我记得邓小平先生叫做不倒翁,打倒了站起来,打倒了又站起来,做生意一定要这样;第三,成功以后,赚多钱以后要特别小心。几十年前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经验,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请你们大家要注意这点;最后,赚到的钱也最好回归给社会一部分,越多越好。”
责编: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