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行业分析
格力电器 董明珠 空调行业  本页提供央视广告各行业客户行业分析以及央视广告行业自身动向。行业分析是企业制定央视广告计划,投放央视广告的重要一步,认清自身在行业中得位置,才能有更好的突破!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实干兴邦 格力再创全球空调行业新标准

格力电器 董明珠 空调行业

  “双级变频压缩机的问世,意味着中国空调产业实实在在地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2年12月22日,格力电器的新技术“双级变频压缩机”通过专家鉴定,让全球空调行业标准因此再一次刷新。

  “这个格力自己研发的技术,在所有专业教科书里都找不到,性能也超越了现有所有的产品,它真正做到了世界领先。”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朝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过去,我们只能使用别人淘汰的压缩机,2005年以后,我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压缩机,现在,我们用上了比别人更好的压缩机。”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向本刊记者表示,“这样,格力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更健康的生活。”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在全行业衰退的“寒冬”中,继续一枝独秀。2012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88.61亿元,同比增长了21.09%,净利润也实现24.6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7.25%。而技术创新正是格力电器市场发力的关键支撑。

  “习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为我们实体制造企业指明了方向。”董明珠表示,“中国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空谈市场却缺乏创新,即使做到很大规模,也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所以,格力电器会一直坚持科技创新,脚踏实地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实在在地把企业做大做好。”

  突破“心脏”极限

  “双级变频压缩机的问世,意味着中国空调产业实实在在地走在了世界前列。”张朝晖说。

  “在这之前,空调用的基本上都是一次压缩的普通压缩机,这也是国际上发展了多年的成熟技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一旦温度过低或是过高就不能应用。”我国热泵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解释说,这个温度的临界点是零下7摄氏度和零上43摄氏度,一旦外界的温度超出,空调的压缩机就会失去制冷或制热功能,只能采用电加热等其他高耗能技术来弥补。

  目前,这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空调行业的通行标准,但在很多地域,温度的变化都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在盛夏或冬天用空调时,用户电费暴涨却感觉空调效果变差的原因。”一位空调厂商告诉本刊记者。

  格力电器研发的双级变频压缩机,就像给空调加装了一个动力更加强大的心脏,将制冷制热的极限扩大到了零下30摄氏度和零上54摄氏度,看上去与原来的极限值差异不大,这却意味着大量用户的生活方式会因此改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这种压缩机的空调都可以顺利工作。

  不仅如此,因为增加了压缩效率,这个“心脏”拥有比传统压缩机更高的能效比,就是说,使用它的空调也将更省电。

  “现在,我国北方冬天都是集中供暖,有时我在北方开会,感觉连郊区的空气里都弥漫着过量二氧化硫的味道,”董明珠说,“如果我们的空调能在零下二三十度用,而且比供暖费低,空气的污染也会少一些。”

  “这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意义!”马一太评价说,“过去30年,中国的制冷空调业从起步到腾飞,但是目前为止,像这样高水平的成果可说是屈指可数。”

  打破行业格局

  “双级压缩的理念,其实业界早就有理论分析,但是很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实现。”马一太分析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空调技术起源于日本和美国,它们的温度环境更好,也有直接电加热或是其他替代技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大都是直接购买或学习它们的技术,一直没有企业愿意投巨资去攻克这个具有极大难度的技术。

  格力电器透露,在此之前,即使不考虑其他的基础和关联技术积累,仅仅是这个技术本身,格力电器就已经全力研发了4年多才最终得成正果。

  “对于中国空调行业来说,这是一个主导世界潮流的机遇。”马一太说,1980年代以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制冷生产线,但是图纸、压缩机、生产线基本上都受制于国外。而现在,格力的新技术已经打破了原有空调技术体系的框架,从跟随别人的产品创新,转变到技术体系主导思想的创新。“格局已经打破,现在是开始发展我们自己核心技术的最好时机。”

  张朝晖认为,“双级压缩机对应用范围的扩大及对节能效果的突破,非常符合当前全世界的技术潮流与技术需求,所以很快就会引发全球空调行业的模仿和学习。”

  不过,在董明珠看来,即使国外厂商跟进这一技术,格力电器也一样能保持领先,“我们用了4年研发出这个技术,别人用4年跟进来时,我们又会更进一步,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创新。”

  “我们的创新研发,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的标准,而是按照国际的标准,甚至是超越标准创造没有的技术,从而保证我们一直拥有核心科技。”董明珠强调说,“格力可以被别人学习模仿,但是绝对不可以被超越。”

  “2000年时,我们曾想买一个国外企业的技术,结果他们说,我们不可能卖给中国企业,因为这是世界最先进的。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用别人淘汰的压缩机。这个惨痛的教训我至今记忆犹新。”董明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现在我们也已经用专利权把自己的领先技术保护起来了,我会告诉别人,我们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所以不可能卖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