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春晚的记忆始于1983年。三十几年来,春晚陪伴着中国人民走过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一本春晚历史,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经济进步的历史。春晚,不仅仅是全国人民的文艺盛宴,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过年的最佳伴侣。让我们用几篇文章来系统性回顾春晚的亮点吧。
1988年春晚:流行音乐初登台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这句歌词从多少人的青春上头飘过。在1988年的春晚上,由程琳演唱的一曲《信天游》成为晚会的经典曲目。一袭金色半裙,俏皮的身姿伴随通透的歌声,刚一开口,歌词里的场景就片段化的在脑海中敲打。而那些旋律,无数次引人回望过去。
而邓志乐的一首《雨中即景》,又引发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他身穿白衣,一边唱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着身子,跳起了当年流行的霹雳舞。
人在异乡漂泊,难免会触景生情,一句乡音、一片落叶,也可能是一首思念的歌。在1988年的春晚上,来自云南的歌手包娜娜重新演绎了这首《三百六十五里路》,她柔情的声线使人感触良多,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和灵魂,也使这首歌一直到今天还依旧被广为传唱。
电视上放动画片不稀奇,可是在春节晚会上放动画片,这就难得一见了。在1988年的春晚上,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孙悟空与唐老鸭》就这样出现在了春晚的现场。
1988年,是我们熟悉的“麻辣鸡丝”赵丽蓉登上春晚的第一年。在小品《急诊》,赵丽蓉演绎了一位值班大妈。初次登台的她毫无紧张与生涩,将小人物塑造生动自然接地气,让观众记忆犹新。
而游本昌的一口港台腔,和他大大的旅行箱里不断拿出的衣服和玩具,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包容与发展的最好见证。
1989年春晚:扣响时代脉搏
正是在这一年的春晚,宋丹丹作为一名小品演员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懒汉相亲》中的她满脸胶原蛋白,穿着大红棉袄,系着大绿围巾,一口一个“俺娘说了”,把朴实又可爱的农村未婚妇女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这次出色的表演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位农民妇女“魏淑芬”,而小品中出现的彩电、沙发、冰箱等极具时代痕迹的家具,更是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此后结婚必备的“四大件”成为了80、90年代年轻人结婚的标配。
除了宋丹丹的春晚首秀,赵丽蓉一句“司马缸砸光”的台词也让全国观众乐呵了一整年。《英雄母亲的一天》让这个一嘴唐山口音,一心想去买豆腐的淳朴老奶奶赢得了无数人的心。赵丽蓉把侯耀文扮演的纪录片导演弄得晕头转向,两人对话的强烈“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届春晚语言类节目上大放异彩的还有冯巩与牛群,这也是两人的首次搭档,这对黄金搭档也就是从这届春晚开始进入了合作的“蜜月期”;而陈佩斯与朱时茂搭档表演的《胡椒面》再造经典,西装革履的朱时茂与大大咧咧的陈佩斯,两人在饭馆里因为胡椒面上演的搞笑闹剧,整个小品不足十句台词,道具更是简单的“一桌两凳”,可就是在两人滑稽夸张的演绎下制造了无数笑点。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韦唯一首《爱的奉献》不仅唱哭了全国观众。1989年春晚后,这首呼唤社会责任、体现人间温情与感动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至今这首歌也还是公益歌曲的标签。
那一年,郭兰英在春晚唱响了那首《我的祖国》,这是一首饱含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在2017年国庆期间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上,已经89岁高龄的郭兰英再次唱响这首歌,时隔29年,歌声跨越时代而来,原音不变,令全场沸腾,肃然起敬。
1989年是杨丽萍第二次登上春晚的舞台,3分钟的时间里,杨丽萍用《舞之魂》、《版纳三色》、《孔雀》三段独舞一举奠定了自己“孔雀公主”的地位。也正是这三分钟让杨丽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春晚舞台打造的舞蹈之星,书写了春晚上的舞蹈传奇!
1990年春晚:电视综艺逐步兴起
这一年的春晚上,文章、凌峰两位台湾演员唱着《自己的天空》、《小丑》,一词一句唱到了普罗大众的心坎里,凌峰作为台湾综艺的元老,上台就说了一串颇具综艺感与笑点的“自黑独白”,收获了一大片笑声,“人比黄花瘦,皮比煤球黑”等金句频出。
而要说到“全民娱乐”的崛起,90年春晚还直接把“打麻将”这类大家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搬上舞台,小品《打麻将》成了巩汉林的春晚首秀,他在节目里扮演了一个颇具现代感的“妻管严”角色,从这一年起他开始成为春晚常客,慢慢变成如今我们谈起春晚就会满心期待的老熟人。
“综艺秀”最不能缺失的是“创意”,在这一年的春晚舞台上,不仅第一次出现“舞蹈小品”这类搞笑元素配合舞蹈的新型节目,连传统豫剧《拷红》都被进行了创意改编,变成了“戏剧小品”,尊重传统又融合进了笑点,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小香玉登台。
不仅如此,令很多人惊讶的是“甜歌皇后”李玲玉居然也在这个节目中亮相,一身颇具时尚感的黑红连衣裙让李玲玉成为诸多红娘里最亮眼的一个,当时的她与小香玉同台“比美”,一古一今,一唱一和,赋予了《拷红》更多的“时尚感”与“综艺感”。
如果说要挖掘出几对互相成就的“喜剧搭档”的话,那其中一对一定是朱时茂与陈佩斯,自表演红遍全国的小品《吃面条》以后,这对最佳喜剧拍档成为了春晚小品的风向标,90年春晚舞台上的《主角与配角》更是成为了如今无论重温几次都会捧腹大笑的经典小品,陈佩斯在表演中滑稽的“反派”深入人心。
那一年,张晓梅唱着《好大一棵树》首次亮相春晚,如今这首充满时代回忆的金曲成为了教师节的必备曲目;那一年,一首《小背篓》余韵悠长,一幅细腻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那一年,李谷一是唱着《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思茶人”,而那首听了才能入睡的《难忘今宵》也在晚会结束时如约而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