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改革措施是否会影响其他电视台的评判标准?昨天记者采访获悉,各大电视台基本仍在观望状态,以收视率衡量节目的标准暂时不会变。
崔永元曾愤慨地评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但就中国电视广告发展而言,收视率功不可没。“有了收视率,电视媒体才得以进入"标准化操作"的时代。收视率成为一种标杆,如果没有收视率的参考,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市场判断,节目的优劣失去判别标准,电视广告的投放也就没有指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曾经专门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
但一味注重收视率,带来的恶果近年已经显现无遗:什么节目收视率高就一窝蜂做什么,导致荧屏同质化倾向严重,游戏节目、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直到把市场做“烂”为止;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有些节目甚至走向媚俗、低俗之路;与此同时,一些有内涵、有深度的节目,却因为开头几期收视率不高就被“腰斩”,失去了培育目标受众的机会。
而为了收视率,有些电视台甚至不惜造假。据《人民日报》报道,某电视台被爆出“收买”样本户、买通统计公司,利用收视率造假争夺市场。消息一出掀起轩然大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某卫视在设备维修时段,播放的是静止彩条,竟然还在东北某个城市创下0.12%的收视率,也即当时该城市有超过一万人在收看该台,成为业内笑柄。还有电视台故意夸大自己的收视率,比如去年多家卫视同时举办跨年演唱会,但有两家卫视都宣布自己“收视率全国第一”。
收视率造假,也加剧了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但破坏市场公平,还会影响到电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
“我们也知道一味注重收视率也会引发很多负面效应,但是不用收视率做考核标准,那么新的考核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央视的这套评价体系是否就适用呢?”一家电视台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影视系教师赵翌表示,“央视的新评价体系打破"唯收视率论"。值得借鉴。但能否在全国各家电视台推广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她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除了收视率数据之外,也要对满意度、美誉度、社会各界评论等进行收集,在两者中找到平衡;二是重视收视率,但不迷信收视率,更要警惕被带有误差的数据牵着鼻子走。
央视考评节目不再唯收视率论(图)
上一篇: 新时代空气能央视媒体广告本月8号出炉
下一篇: 山西醋八条两年落地难 炒作导致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