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新闻频道快速发展,在“新闻立台”战略下,中央电视台推出一系列新闻改革措施,重组新闻中心,改版新闻节目,创新播报模式,成效卓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关注度大幅提升,受众群体忠实度越来越高,高收视越来越稳定。
2010年,新闻频道全年平均收视份额保持在1.6%以上,2011年1-8月,平均收视份额在2.26%以上,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3月份受“两会”、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等重大事件影响,频道市场份额达到3.21%,同比上涨了96.93%。
2011年1-8月新闻频道各周收视率(%)普遍提升
![]() |
2011年1-8月新闻频道主要时段收视率(%)普遍提升
![]() |
新闻报道制高点,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
2011年,新闻频道紧贴新闻事件,关注民生热点,关注国际时局。在两会、日本震后国内食盐抢购风潮、塑化剂污染、7.23铁路交通事故等国内重大事件中,央视新闻报道最快、最准、最全、最深,被国内各媒体大量转载,而且成为国际大媒体关注和信赖的信息源。
在海外新闻报道上,央视更加深入到国际重大事件现场,全球观众越来越习惯在五大洲的新闻现场看到央视的台标。日本地震海啸与核辐射发生后,当地民众撤离灾区,央视记者却挺进灾区;烽火连天的利比亚,央视记者穿越火线,发回大量现场报道;挪威爆炸枪击事件后,央视记者迅速赶到奥斯陆,展开现场追踪报道。
全覆盖快速报道部队,24小时直播平台
目前已经建成的覆盖全国及全球的无缝报道网络,保证了央视记者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国内外的热点地区,进入重大事件现场。2011年10月前,在国内原应急报道点基础上,央视将建成驻各省区市的记者站,平均人员配置为20人,其中记者7人(含英语记者1人)。2012年,央视拟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捷克、尼泊尔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记者站,全球站点总数将达到80个。7月4日凌晨1:00起,央视新闻频道在1:00至5:00开通午夜《新闻直播间》时段,全面实现频道24小时全天候直播。此次新闻频道24小时直播制的成功实现,以“整点有直播新闻”的态势,进一步强化了新闻频道的信息量与时效性。24小时直播态进一步放大了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站及国内应急报道点的资源优势,强化了央视国内外突发事件直播首发窗口的地位。
多元与深度并重,成就新闻解释权
2011年,新闻频道紧贴新闻事件,最新国际时局、热点社会民生都被广泛的纳入到报道范围。同时,新闻报道的视角与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央视新闻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并成为观众寻求新闻事件最终观点与结论的最主要途径。
重大活动报道,突出舆论引导力和情感冲击力,被高层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如上海世博会被国际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世博会,海内外公认中央电视台功不可没。亚运会报道开幕式解说的创新尝试也被视为中国开放程度加深、媒体寻求话语突破的标志。
民生视角和百姓立场的纪实报道精品,成为主流媒体与公众情感共振的纽带。以“普通人的中国梦”为主旨的十一五报道《我的这五年》和倡导“新闻性、纪实感和烟火味”的2011年《新春走基层》,因其真实、草根、原生态而成为“三贴近”的成功案例。
日益宽广的新闻视野和日益解放的新闻价值观,使新闻频道踏入更为广阔的报道领域。李娜法网比赛、姚明退役、世界游泳锦标赛这样的专业新闻在新闻频道的24小时直播平台上大放光彩;藏羚羊漫长的迁徙过程和载人深潜成为持续多日的直播内容。
触碰和驾驭敏感题材的能力,使报道风险转化为屏幕效益。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跟踪报道受到外交部的表扬,在钱云会事件中澄清事实的努力赢得了业内外尊重。对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报道,则在报道口径之内,将公众兴趣点演绎到了极致。
链接:
主持人竞争上岗,选评首席记者,激活报道力量
2011年,央视对包括《新闻联播》新增主播以及《焦点访谈》、《晚间新闻》、《新闻30分》在内的15个栏目的主播、主持人岗位进行公开竞争评审,这是首次对新闻主播、主持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此外,新闻中心还评选出首批首席出镜记者34位,被评出的首席出镜记者具有优秀的新闻发现与捕捉能力、现场采访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与观众认可度,他们将在重大新闻报道中,被优先调遣进行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