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网络建设部项目经理张工正在对这个月的工程交付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本月FTTX工程开工55项,完工49项,业务开通49项,开通历时10天……不到1个小时,数据就全部统计出来了。自从2012年4月SG系统(带宽型业务开通系统)FTTX资源交付变现模块正式上线以来,工程交付效率越来越高。截至目前,SG系统在途工单提单及时率从上线前的42.83%提高到了92.29%;FTTX工程工单归档率从3.7%提高到了71.02%;FTTX工程一次性录入准确率从30%提高到了100%;开通时限从62天提速到了12天。
截至2013年1月11日,武汉本地网共计2351个小区已具备10M光速宽带放号能力。如何创新资源管理,使其有效支撑光速宽带业务发展,成为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正日益纳入到公司生产管理流程中。
从设计源头理清资源体系
以前,一到月末张工就会犯头疼。由于当时的工程管理和资源管理跟不上EPON网络的建设规模,资源规范的更新跟不上网络建设的速度,导致大部分工程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施工,完工资料也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制作;各单位对FTTX工程施工不够重视,工程施工管理无序、业务开通问题重重;工程设计能力跟不上施工的节奏,经常是施工方先开工甚至已经完工了再将信息反馈给设计院,造成“倒设计”,等到要交付时才开始补录施工资源,常常是完工时间过去数月之久还没有录入,资源的准确性完全没有保障,更无法有效地指导开通和维护。
怎么办?必须从源头整改。将设计人员作为突破口,上线后FTTX资源录入从设计源头开始查勘、预录入,实现照单施工和完工即验收,并落实谁验收、谁打标。在保证能力及时变现的同时,还解决了不具备交付能力的资源“钻漏洞”、“人为转化”影响业务开通的问题。通过流程管控资源状态改变,系统根据验收结果提供统计清单,实现了精确管控。
张工说:“自从上了资源交付变现模块,维护人员对工程质量把关有了指向性,施工单位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交付出来的资源也准确了,验收时间大幅缩短,业务开通更是顺畅多了!资源交付变现模块真是一剂良药,它根治了维护体系的顽疾,是它把维护和工程人员紧密地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互利互助的高效共同体!”
“资源交付变现模块一是实现了网络能力到放号能力转化的及时变现,建设和运维无缝衔接,资源管理更集中、更高效,形成合力,透明、高效地响应业务规模发展。二是初步实现了录入型资源管理向流程型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紧紧围绕引发资源异动的‘建'、‘用'、‘维'关键环节设置管控点,并通过流程驱动各岗位落实职责。”武汉分公司领导介绍。
关注资源生命周期管理
为有效解决以往多系统分散管理资源、业务生产流程与资源管理脱节等问题,武汉电信于2011年年底上线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的服务开通、保障以及运维管理提供全流程支撑。自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在网用户已达2000多个,围绕质量管控和应用支撑两大主线,应用延伸至营销、建设、维护、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成效显著。
首先是业务发展及受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营业员进行业务受理时,通过在标准地址库选址,关联展示该地址能够提供的线路、端口、带宽能力,引导针对性营销。资源主动配置带来装维效率提升,2012年年底,武汉本地网“五级标准地址选址率”(99.8%)、“自动配终端成功率”(99.48%)、“光网络正装机率”(97.50%)3个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资源准确率、数据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关注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以FTTX工程为突破口制定规范、理顺流程,实现管控触点前移,设计阶段录入资源信息,变人工管理为系统管理,并将验收职责在流程中固化,确保资源入库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
向精确化、智能化持续转变
“经过2012年上半年优化完善和持续开发,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逐步搭建资源应用提升框架,下一步将继续向精确化、智能化转变。”武汉电信负责人介绍。一是统一营销、建设、维护网格。将资源数据融入网格系统,提供多样化的基于网格的应用服务,实现建筑物、房间的资源和业务能力视图,扩充地址功能,利用网格协同机制,实现楼宇可视化,为精确化营销提供资源数据支撑。二是基于Android的资源信息移动化推送。开发移动化资源应用功能,为实时装维、现场验收、数据采集、巡检巡线、资源确认提供多途径调用资源服务。三是设备、光路二维码标签管理。使用手机直接扫描标签信息,实现在线资源查询,杜绝手工输入误差,增强保密性,扩大信息量。四是资源割接确认流程闭环管理。提供割接前资源数据分析,资源确认与流程管控绑定,实现资源确认痕迹可标可查可控。此外,还将研究资源预警主动推送,比如通过手机、E-mail等方式主动推送资源预警信息;主动监控预警变化情况,发起预警处理时限告警;建立资源预警、待装、建设扩容等循环监控流程,提升管控效率。同时,持续推进综合资源系统与网管系统接口打通工作,使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
责编: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