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经典案例
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山泾村,诞生了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缝纫组,经30余年发展,这家小小的缝纫组脱胎换骨,转变成为现今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服装生产企业之一——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本页提供央视广告成功案例及央视广告优秀方案,央视广告有效方法,央视广告最佳策略分析,供央视广告客户借鉴。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用诚信和创新做出百年品牌——波司登

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山泾村,诞生了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缝纫组,经30余年发展,这家小小的缝纫组脱胎换骨,转变成为现今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服装生产企业之一——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文/宋青

  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山泾村,诞生了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缝纫组,经30余年发展,这家小小的缝纫组脱胎换骨,转变成为现今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服装生产企业之一——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以上海波司登国际服饰有限公司为境内控股公司,下辖4家品牌经营公司、1家设计公司、2家进出口业务公司、1家广告公司,以及70多家的区域销售公司组成的大型品牌服装集团。

  2011年4月底,借着《中国市场品牌成长攻略》(第二辑)的采访契机,我得以作为专题案例小组的一员走进了著名的波司登。30余年的企业成长过程和改革开放历程息息相关,从一间半地下的乡村作坊,成为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型集团,波司登的企业品牌成长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赞叹,更多的是情不自禁的思考:它为什么能成功?它将来该往何处去?我们能学到什么?系统、详尽的案例分析将由专家学者在书中阐述,而走访中遇到的一个个小故事,也令人有所触动。

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

  “老板精神”就是生产力

  每一家成功的企业背后,除了呕心沥血的创业过程,更让人们感兴趣的是一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因素。波司登集团的这个“神秘因素”就是它的创始人、董事长高德康。今年已经年近六旬的高总是个很有性格的人,热爱飙车,“因为不喜欢有人在前面”;极重诚信,08年南方冰灾交通全面瘫痪期间,仍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北上参加一个“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会,只因当初已经答应对方。

  “老板精神”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几乎决定了一切。波司登的董事长高德康先生就是一位非常有想法、也非常能执行的人物。2010年,波司登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上缴国家税收及各项规费9.8亿元。

  和众多民营企业一样,高德康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波司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与央视合作就是其在品牌推广方面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波司登在广告投放上一直采取“支撑+补充”的策略,以央视为支撑,以其他媒体为补充,60%以上的媒体广告集中投放在央视。波司登多年坚持投放《天气预报》提示收看、《新闻联播》后标版,并随着产品线的扩展逐步增加在《朝闻天下》等位置的投放。高德康认为:“投放中央电视台是对品牌营销决定性的创新,后来人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达成同样的效果。”

广告经营管理中心案例小组与高德康董事长合影

  双重角色的巾帼英雄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在波司登,这位女性并不神秘,她就是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梅冬女士,高德康先生的夫人,统管集团的日常工作。在接受访谈时,这位典型的江南美女态度极谦逊:“我们企业的核心关键点在于总裁,领导人的思想、理念决定着我们团队的思想、理念,我需要做好的是协助好总裁的工作。”

  在企业里,梅冬奉行的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路,企业战略方向、对外的投资等宏观事宜由高德康定,自己做好具体的执行工作。对外,波司登的代表是高德康代表,对内,种种需要细心操办的事情,梅冬就担当坚强后盾。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中,工作和生活会不会产生矛盾?谈及两人的婚姻生活,梅总认为:“在公司,我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有这样的定位,工作上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在家里,我们俩是夫妻,在家就不谈工作,家里就是家里的事情,很和谐也很快乐,这样我觉得蛮开心的。”

  2010年,梅冬女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继高德康2000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之后,波司登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

  “一万件只是刚刚起步”

  从波司登的年销售曲线上可以看到:1995年,68万件;1996年,108万件;1997年,158万件;1998年,220万件;1999年,350万件;2000年,突破500万件;2001年,突破1000万件……2010年,波司登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同比上升43.6%;连续16年在全国市场销量遥遥领先。

  在波司登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历年的单件销量冠军,单件销售均达到几十万件及以上。“冠军”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设计上看着似乎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是质量上佳,最容易被看重性价比的普通大众接受。“对一般的品牌服装来说,能卖一万件已经是非常大的量了,但是在波司登,一万件只是刚刚起步,我们卖的最多的一个款量卖了108万件。”波司登集团副总裁、总设计师朱琳笑谈,“当时我把这个事情跟我的一些国外的朋友说的时候,他们都说你是不是说错了,或是翻译翻译错了。”朱琳认为,对于市场化的品牌成衣设计,能不能给品牌带来收益是最终目的;同时,随着集团产品线的不断延伸,一些走在潮流尖端的设计可能会在子品牌中呈现,设计师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在傲人的市场认可度的背后,朱琳也有些隐忧:比起其他岗位的员工,热爱创意、自由和时尚的服装设计师更难留住,人员流动率相对较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正因为服装设计工作总是需要创意,适当引入新人会带来新的思维火花。以企业的整体设计风格为根,不断吸收新的时尚元素,是朱琳目前服装设计上的主要思路,“波司登火了,可能比波司登里面某一个设计师火更重要”。

  十万元住上大别墅:康博村的故事

  在常熟当地,高德康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身份——康博村党委书记。康博村原名山泾村,距常熟市区18公里,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700亩,总人口1646人,415户,这里是高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1999年9月16日,对于祖祖辈辈居住在山泾村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沿用了数百年的村名更名为“康博村”,一个现代化新村正式奠基。

  “康博村”的名字源于波司登集团的原名“康博集团”。康博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农村示范村康博苑,建成400余幢漂亮、宽敞的现代化庭院式别墅。苑内环境优美,水电、液化气、有线电视、通讯、物业管理等设施配套完善。每户别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左右,工程造价27万元左右,而实际上每户村民只要出资11—14万元就可入住,余下部分由波司登集团负担。

  在本次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一位很特殊的人——康博村的前村支书严老太太。和其他被访者的侃侃而谈不同,当了37年村支书的严老太太带着农村人纯朴的羞涩,用浓重的乡音,讲述了一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

  那个时候还没改革开放,山泾村为解决一些残疾人的经济来源问题,特批成立了一个缝纫组。自小跟父亲学缝纫的高德康跳出来承担责任,组建了缝纫组,把这些残疾人归到缝纫组里,让他们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刚开始没有厂房,当时村里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姜姓老中医家里有空房,严书记就作为担保人,帮助解决了厂房问题。工人没有地方吃饭,严书记的爱人是小学的校长,她就利用这个关系在小学里搭伙,又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样,在严书记一次次的帮助下,高德康的事业很快发展起来。

  如今,波司登集团对康博村的慷慨反哺令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感到羡慕。集团按月给康博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费,直接打到卡上;康博苑的房子好,布局、建造的质量等方面,比一般的商业别墅还要好。“现在好多镇上的人,城里的人都羡慕康博村。”严老太太笑的很开心。

  关于严书记和山泾村对于波司登的作用,波司登的副总裁高妙琴的评价很高:“山泾村孕育了波司登,而严书记就是山泾村的代表。在七十年代,严书记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干部,她有眼光,帮助高总的小厂子从缝纫组到小公司,再到大公司,又到集团,都是离不开她一手的协助,她有企业家的眼光。”

  1978年,康博村(原山泾村)人均收人400元,村民住瓦房。1995年,康博村人均收入3000元,村民住楼房。2008年,康博村人均收人17800元,村民住洋房,一半家庭以上有轿车,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走在堪称世外桃源的康博苑里,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家成功的民族企业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富裕、宁静、祥和,从抽象的词汇,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

  短短三天的走访,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而不僵、充满活力的民族企业。常熟这块土地,在革命年代,孕育了红色圣地沙家浜;在和平时期,又涌现了大批脑筋活络的企业家。三十年,波司登从无到有,从中国走向世界,2008年起,高德康开始在集团内实施产品四季化战略转型,打造国际化服装运营平台。明年,高德康已经有了规划:“在2012年英国奥运会之前,我们要在牛津街最繁华的地方开一个波司登的专卖店,要做到真正的‘中国世界名牌走向世界’。”

责编:王燕